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(1):概述

Last updated on April 1, 2025 pm

这是SJTU-CS3611《计算机网络》课程的知识点整理系列。本文整理部分为“第1章: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”。

1.1 什么是因特网

1.1.1 具体构成描述

  • 端系统(主机)​
    • 位于网络边缘(如PC、手机、服务器)
  • 通信链路
    • 传输介质:光纤、双绞线、无线电频谱
    • 带宽:链路最大传输速率(bps)
  • 分组交换机
    • 路由器​(网络核心)和链路层交换机​(接入网)
  • 协议(Protocol)​
    • 控制数据收发的规则集合(如TCP、IP、HTTP)

1.1.2 服务描述

  • 分布式应用
    • 端系统通过协议实现信息交换(如HTTP、SMTP)
  • 通信基础设施
    • 为应用提供套接字接口(Socket API)​
  • 网络服务模型
    • 数据交付方式(可靠传输、尽力而为等)

1.1.3 协议与服务模型

1. 协议三要素

  1. 语法:数据格式(如IP包头结构)
  2. 语义:控制信息含义(如HTTP状态码)
  3. 时序:事件执行顺序(如TCP三次握手)

2. 服务模型

  • 面向连接 vs 无连接
    • TCP(可靠传输) vs UDP(尽力而为)
  • 服务与服务实现的分离
    • 下层隐藏实现细节,仅通过接口提供服务

1.2 网络边缘

1.2.1 接入网络

接入技术对比

类型 典型技术 关键特点
住宅接入 DSL 利用电话线,频分复用(语音+数据),上下行速率不对称
HFC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,共享带宽(多用户竞争)
FTTH 光纤到户,独享带宽,抗干扰性强
企业接入 以太网 专用局域网(LAN),双绞线/光纤连接
无线接入 WiFi 802.11标准,短距离覆盖(CSMA/CA协议解决冲突)
4G/5G 蜂窝网络,广域覆盖,移动性强

1.2.2 物理媒体

有线媒体

类型 核心特点 典型应用场景
双绞线 成本低,易部署 局域网(以太网)
同轴电缆 屏蔽性好,抗干扰 HFC网络、有线电视
光纤 高带宽、低衰减,传输距离远 主干网、数据中心

无线媒体

类型 核心特点 典型应用场景
WiFi 短距离,ISM频段 室内无线局域网
蜂窝网络 广覆盖,支持移动性 4G/5G移动通信
卫星 覆盖偏远地区,高延迟 农村/海洋通信

1.3 网络核心

1.3.1 分组交换

  • 存储转发机制
    • 路由器接收完整分组后再转发
  • 统计复用
    • 链路资源按需动态分配,利用率高

1.3.2 电路交换

  • 特点
    • 预留端到端带宽(传统电话网络)
    • 资源独占导致利用率低
  • 传输时间公式

    T=电路建立时间+数据量链路速率T = \text{电路建立时间} + \frac{\text{数据量}}{\text{链路速率}}

1.3.3 分组交换 vs 电路交换

对比项 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
资源分配 按需动态分配 预先固定分配
带宽利用率 高(共享链路) 低(独占链路)
适用场景 突发性数据(Web/邮件) 实时流(电话)
典型技术 IP网络 传统电话网络
  • 为何互联网选择分组交换? → ​高效利用带宽,适应数据突发性

1.3.4 网络的网络(ISP层次)

  • Tier-1 ISP:全球骨干网络(如AT&T、中国电信)
  • IXP(互联网交换点)​:多个ISP互联减少时延
  • 内容提供商网络:自建网络直连用户(如Google、Netflix)

1.4 分组交换网中的时延、丢包和吞吐量

1.4.1 时延类型

时延类型 定义 计算公式
传输时延 将分组推送到链路的时间 数据包大小 LL / 链路速率 RR
传播时延 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时间 物理距离 dd / 信号速度 ss
处理时延 路由器处理分组首部的时间 固定微秒级,可忽略
排队时延 分组在队列中等待的时间 见下节

1.4.2 流量强度与排队时延

1. 流量强度

  • 定义公式

    流量强度=LaR\text{流量强度} = \frac{La}{R}

    • LL: 分组长度(bits)
    • aa: 分组到达速率(packets/s)
    • RR: 链路带宽(bps)
  • 临界值
    • 当流量强度 < 1:队列稳定,排队时延有限
    • 当流量强度 ≥ 1:队列无限增长,导致持续丢包

2. 排队时延与流量强度的关系

  • 平均排队时延公式

    平均排队时延=La/RR(1La/R)(需 La/R<1)\text{平均排队时延} = \frac{La/R}{R(1 - La/R)} \quad (\text{需 } La/R < 1)

  • 关键结论
    • 流量强度越接近1,排队时延增长越快(指数级上升)
    • 流量强度超过1时,系统无法处理流量,需丢弃分组(丢包)

1.4.3 端到端时延计算

d=N×(d处理+LR+ds)+d排队d_{\text{总}} = N \times \left( d_{\text{处理}} + \frac{L}{R} + \frac{d}{s} \right) + d_{\text{排队}}

  • 经过的路由器数量为 N1N - 1
  • LL: 分组大小
  • RR: 链路速率
  • dd: 链路长度
  • ss: 传播速度(2×108m/s\approx 2 \times 10^8 \mathrm{m}/\mathrm{s}
  • d处理d_{\text{处理}}: 处理时延(固定微秒级,通常可忽略)
  • d排队d_{\text{排队}}: 所有链路的排队时延总和

1.4.4 吞吐量

  • 瓶颈链路:端到端吞吐量 = min{路径中各链路速率}\min\{\text{路径中各链路速率}\}
  • 示例:文件大小=100MB,链路速率=10Mbps → 传输时间= 100×810=80s\frac{100 \times 8}{10} = 80 \mathrm{s}

1.5 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

1.5.1 分层体系结构

ISO/OSI模型 功能描述 TCP/IP模型 典型协议/设备 数据单元
应用层 用户接口(HTTP/FTP) 应用层 HTTP, SMTP, DNS 报文
表示层 数据加密/压缩 (合并至应用层) SSL/TLS -
会话层 建立/维护会话 (合并至应用层) SIP -
传输层 端到端可靠传输 传输层 TCP, UDP 报文段
网络层 IP寻址与路由 网络层 IP, ICMP, 路由器 数据报
数据链路层 帧传输(MAC地址) 链路层 Ethernet, 交换机
物理层 比特流传输 物理层 光纤, 双绞线, 集线器 比特

1.5.2 封装

  • 发送端封装
    应用数据 → 传输层(加TCP头) → 网络层(加IP头) → 链路层(加MAC头/尾) → 物理层比特流
  • 接收端解封装
    物理层 → 链路层(去MAC头) → 网络层(去IP头) → 传输层(去TCP头) → 应用数据

1.6 面对攻击的网络

攻击类型与防御

攻击类型 原理 防御手段
拒绝服务(DoS) 洪水攻击耗尽目标资源 流量过滤、速率限制
中间人攻击 截获并篡改通信数据 加密(SSL/TLS)、认证
IP欺骗 伪造源IP地址发送恶意数据 入口过滤(检查源IP合法性)

1.7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历史(了解)

  • 1960s:ARPANET诞生,分组交换理论提出
  • 1980s:TCP/IP协议成为标准,NSFNET建立
  • 1990s:万维网(Web)发明,因特网商业化
  • 2000s至今: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物联网

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(1):概述
https://cny123222.github.io/2025/03/22/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-1-:概述/
Author
Nuoyan Chen
Posted on
March 22, 2025
Licensed under